行业动态

    上海国拍艺术品秋拍成功举办 三件清代雍正年制红釉瓷瓶受热捧

    时间:2020-02-16 15:35:00

    近日,作为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的重要活动,上海国拍艺术品秋拍成功落幕。本次拍卖会上,三件清代雍正年制官窑霁红釉瓷瓶,受到市场热捧。这三件名贵的官窑瓷器皆为民国时期大收藏家乐笃周先生的旧藏。

     

    其中A137号拍品——霁红釉梅瓶以10万元起拍,竞价轮次高达56次,最终以196万元成交。A138号、A139拍品均为霁红釉胆瓶,A138号拍品起拍价2万,竞价轮次高达132次,以104万元成交。A139号拍品起拍价1万,竞价轮次高达139次,拍卖成交价达到140万元。

     

    近年来,上海国拍凭借自身打造的成熟、稳定、可靠的网络拍卖平台,不断推广艺术品网拍的新形式,通过网络拍卖扩大招商范围,让消费者突破地域限制,无论身处何处都可以通过PC端或者手机端便捷参拍,受到了海内外藏家的一致好评。此次艺术品秋拍实现了在线招商与在线拍卖的融合,也吸引了众多年轻客户加入参拍队伍。

      

     

    A137号拍品为霁红釉梅瓶。梅瓶是一种小口、短颈、丰肩 、瘦底、圈足的瓶式,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。也称'经瓶',最早出现于唐代,宋辽时期较为流行,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。因瓶体修长,亦作为盛酒用器,其造型挺秀、俏丽,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。

     

      近代许之衡在《饮流斋说瓷》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、特征及名称由来:'梅瓶口细而颈短,肩极宽博,至胫稍狭,抵于足微丰,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,故名梅瓶。

     

       到了明清二代,御窑厂开始制造各式各样的梅瓶,而且造型越来越优美。有的用来盛酒,供皇帝使用。有的便成为了宫廷陈设瓷。

     

    胆瓶,也是传统瓷器的一种造型,因器型如悬胆而得名。直口,细长颈,削肩,肩以下渐硕,腹下部丰满。为花器,始烧于唐代至清中晚期,盛行于宋代,由于胆瓶造型典雅优美,给人超凡脱俗的无限情趣,为当时朝野各界所追捧,是陶瓷器型中的经典。

      胆瓶圆腹底厚、颈长口小、简洁流畅、稳定挺拔,特别适合于清供单枝长茎花草,而卧薪尝胆的故事更是增加了其深厚久远的文化底蕴。其高雅脱俗的联想,养心励志的寓意赢得古代文人的共识,也使其独具了经久不衰的文化魅力。在宋代胆瓶就被引人佛堂斋室,成为清净之地超凡脱俗的灵物;元代失意文人以野游冥想为乐,胆瓶孤花尤合逸士心意;明清二代士大夫阶层日益壮大,胆瓶寓意被功利所异化,变成达官新贵们显示高雅兴趣及身份的标志。

       

      以上这三件瓷器都为霁红釉单色瓷。

      霁红釉是景德镇的陶工在明宣德时期创烧的著名红釉品种,它是以铜为着色剂,生坯上釉,置于还原焰气氛中,在1250℃-1280℃温度下一次烧成。

       霁红釉色泽深沉稳定,不流釉不脱口,釉面也罕有龟裂纹理。釉色似初凝的鸡血,深沉安定,莹润均匀,因霁红瓷多用作祭祀郊坛之用,故亦名祭红釉。在古时帝王皇室常以它作祭器,御窑的工匠在配制祭红釉料时,往往将黄金、珊瑚、玛瑙、玉石等珍贵之物掺入釉料中,真可谓不惜工本。即使这样,也往往烧制不出好的成品。由于祭红釉瓷器历来难烧,因此它比其它单色釉瓷更为名贵。

      霁红釉是利用铜在还原气氛下呈现红色烧制而成,但这种生产气氛不易控制,因而产量十分稀少名贵,明代中晚期曾一度失传,至清代初期才恢复烧造,色泽更加艳丽、多样。

       

      藏品来源:

      以上这三件霁红釉瓷器都是民国时期大收藏家乐笃周先生之旧藏,直接来源于其直系亲属。

      乐笃周先生(1894~1979),字叶潜,北京人,是北京同仁堂国药号乐氏家族的嫡裔之一。早年留学法国,民国8年(1919年)回国后长期从事药材业。民国20年在北京创办宏仁堂国药号,后又在上海、青岛、天津等地开设分号。解放后曾被选为上海市第一届政协委员,第三、四、五届南京市人民代表。

      乐笃周先生爱好收藏古玩,尤以明清紫檀家具和瓷器最为精致。皆堪称上品。

      乐笃周热爱文博事业,1952年将清乾隆窑青花云水笔筒等7件捐赠给上海博物馆;1956年,将清康熙景德镇窑青花凤穿牡丹瓶、清雍正景德镇窑青花人物大笔筒等40件捐赠给上海博物馆;1958年,又将明清紫檀家具166件捐赠给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。

       

     

关注微信公众号